找到相关内容62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王明泉:弟子规简说(一)

    享受。办理父母的丧事,要依照礼仪,不可草率马虎。祭祀时要尽到诚意,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,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恭敬。  ‘亲有疾,药先尝;昼夜侍,不离床。’‘疾’是病得很重,很危急。‘尝’是用舌头尝尝看。...吃过量。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,更不该尝试喝酒,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,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。 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,站立的姿势要端正。作揖行礼时,要把身子深深地弓下,跪拜时要恭敬尊重。进门时,不要踩到...

    王明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0143169.html
  • 共生共荣——佛教生态观(三)

    mdash;—少妇遇到的灾难,生活中是常有的,的确让人痛苦。但是,命运降临,生活也仍然在进行,如果不能改变心态,前思后量,就永远难以摆脱苦难。人有时是需要痛苦不做痛苦想,遇到痛苦时要想到快乐,要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0943181.html
  •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

    ?”   答曰:“拜塔礼佛,功德无量。须当预先斋戒,沐浴更衣,礼佛一拜,罪灭河沙,况多拜乎!经云:礼佛之人,从自足下,至金刚际,一尘一转轮王王位之报。以此礼佛功德因缘。当得百福相好之身。礼拜之时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0943317.html
  •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(下集)D

    的境界就越大,所以修持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,先从较粗的初禅、二禅、再到三禅、四禅逐步达到更微细、更广大的禅定境界。但四定不同,他们都是属于无色界,不能说哪个定境更高,只能说他们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征,修持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33443591.html
  • 内观禅修法

    的人,如在亲人死亡时才容易注意到呼吸,因为已经产生问题了。即使没有察觉,肉体也会知道必需轻松而自动的调整呼吸了。问:吸气吐气时要用力吗?答:不要用力,自然就好,如果身体有毛病,吸吐气可稍长稍深一些,但...

    护法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72143747.html
  • 茶道与禅

    那么.“和敬清寂”如何在“事物人境”中体现出来呢,这里只谈“和敬清寂”与“事”的关系。例如茶人们在添炭、点茶、喝茶时要保持主体与客体的一致,即茶人自己与茶、炭的一体性。如其中有隔阂,便称不上是达到真正的...

    滕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3743772.html
  • 不争人我

    那也只有等待因缘。譬如说你亲近那个教派,进入时要发誓,一发誓,心就被绑住了,被什麽绑住了呢?被誓语绑住了,他怕受报应,「怕」就代表没有智慧,没有智慧就不要乱跑,乖乖的跟他们在那儿耗下去,对不对?如果有...

    玄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044049.html
  • 廖东凡著:雪域西藏风情录(7)

    祝福。  路边的居民,还按照传统习俗,在各家门外、路边,摆上砖茶、沱茶、干牛粪、旧衣服等,迎亲者一一收下,记下房主姓名,婚礼结束时要进行酬答。这些都是吉祥物,表示新娘将沿路的好运气带到夫家。  沿途...

    廖东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2744171.html
  • 佛法对世间价值的契合与超越(一)

    必定是佛教。佛教的“四依”说最能说明佛陀教导的理性特征。“四依”就是“依法不依人,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,依义不依语,依智不依识。”  “依法不依人”是说,佛弟子在面对和思考问题时要依靠以佛陀所说的揭示...

    裴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2944454.html
  • 西藏生死书(5)

    可能性更大。因此,他们值得更多的关怀和尊敬。   说真话   人们常问我:「应该告诉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吗?」我总是回答:「应该,告诉时要尽可能安静、仁慈、敏感和善巧。」从我多年探视病人和临终者的经验...

    索甲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0144523.html